法國軍隊---<引用>名仕雜誌部落格

<圖片提供>登峰魚丸博物館


【網路】名仕雜誌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c418001009qbo.html



領帶傳說--頸間的權利欲望

中世紀的歐洲戰爭連年不斷,1688年法國路易十四國王向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發起了帕拉提內特之戰。當時奧地利軍士兵的脖子上都帶著一塊白布圍巾作為識別標志,而這種被稱作“croatta”的裝飾受到了路易十四的贊賞。這位國王興致勃勃的自己制作了一條,並佩帶著它在宮中上朝理政。時間一長,國王對這條“croatta”的平淡無奇膩味了起來,于是便思索著翻起了新花樣,命人在“croatta”上縫制了刺繡花邊,並在胸前結成了一個大蝴蝶結,顯得異常華麗。經路易十四的身先士卒作榜樣,這種裝飾很快在宮廷中流行起來,並一直蔓延到法國軍隊中,眾人紛紛效仿,一時間城中百姓們都有些莫名其妙的看著原先正兒八經的軍人們竟也花枝招展,玩起了頸上風情。隨後路易十四對“croatta”的喜愛是愈演愈烈,還特地命名了一支“croatta”連隊,從而更是助長了“croatta”在法國軍中風行的勢頭。“croatta”的出現和路易十四國王對它的贊識、推廣在領帶發展的歷史上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沒有路易十四國王的“慧眼識巾”、以身作則和推波助瀾就沒有如今的領帶。這位政勣斐然,造就法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國家和文化中心的“太陽王”可能也不會想到當時的無心之舉,其影響力竟綿延了數百年。有趣的是,在路易十四發明的“croatta”逐漸分為了兩支類別,一個是越來越長、往下發展,于是就變成了領帶;另一個則愈來愈短、朝上爬,這就是後來領帶的“兄弟”〞〞領結。



法國大革命前後的反差

在“croatta”之後,1668年的法國依舊流行著領帶,並且已發展成了男子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那時候領帶的外觀已與現代領帶相距不遠了,不過佩帶方式卻頗為特別,那時候的領帶在脖子上要繞兩圈,兩端隨意地耷拉著。而領帶下面還有三或四個花結的波形絛帶。如今看來可能是滑稽無比,但在那時候可是一種禮儀的象徵。到了十八世紀領帶正式綻放了它的光彩。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宣告了宮廷貴族生活的終結,男人們放棄了華而不實的裝束,轉而換成了簡單朴素的打扮。這時領帶的存在為當時自我標榜紳士風度的普羅大眾所驚喜,霎時間巴黎“滿城盡是領帶軍”。無論是“下里巴人”抑或“王孫貴族”紛紛鑽研起領帶的獨特魅力。當時的詩人拜倫亦不免俗,甚至當時由于他對領帶系法的苛刻態度而“威名遠揚”。文豪巴爾扎克也為領帶的魅力所傾倒,在1827年時用文字將其推廣于整個法蘭西。據聞,巴爾扎克還是第一個以文學作品的方式來論述領帶的人,對領帶的推廣實是居功至偉。



現代領帶的社會意義

十九世紀對于領帶更是一個重要的年代。那時歐洲人們佩帶領帶的樣式、方法呈現出一派萬花齊放之色。各種不同尺寸的領帶紛紛出爐,而領帶上的圖案則是以各自國家的標志性符號為佳。介于這一點,想必當時的人們可不敢亂戴領帶吧。更有趣的是人們更是絞盡腦汁地來嘗試著將領帶賦予某種特殊意義,像忠誠、外交等等。當時的領帶已遠遠超脫出裝飾物的範疇,它更代表的是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個性、愛好等私人性的內容。一眼往去便可對佩帶者有了基本了解,這對于交際往來確實具一定的作用。而這一點時至今日還是未曾有太大改變。在領帶發展史上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也出生于十九世紀,他就是威爾斯王子,短暫的英王愛德華八世,他還有一個最翍名的封號〞〞 “溫莎公爵”。溫莎公爵除了不愛江山愛美人之外,他對世人的最大饋贈就是他的時裝品味。無數大人物對他的卓越品味仍是津津樂道。直到1972年去世之前,溫莎公爵以他的前瞻性時尚觸覺遠遠領先于當時世界,更是創造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發明。其中最有名的就莫過于他的“溫莎結”了。打法繁復的溫莎結原是為了配合溫莎公爵偏好的寬領結打法所發明,在發明之初轟動了全世界,連冷漠傲慢的戰爭狂人希特勒也不由贊口不絕。溫莎結如今看來極為正式,但在二十世紀末卻是受廣大藝術家們的追捧,甚至造成了“不系溫莎結就莫當藝術家”的尷尬局面。十九世紀翍名的現代派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在二十世紀初的風尖浪口之時就曾評價道:“真正的摩登大師是能成功地體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讓我們體會到自己的優美之處,而從始至終的選擇就是領帶。”領帶在十九世紀從一種多樣性心理和個人信息的表達逐漸轉變成一種藝術課題和反射出社會行進潮流的一種意識形態。它被賦予了更多的客觀意義和社會關注。眾多超現實主義者更是用各自的表達方式來詳盡描述領帶,從對未來的幻想到現實的每日生活。天時地利人和,眾多綜合性因素使得將領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年代定格于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