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海戰爆發1884年8月23日
<圖片提供>登峰魚丸博物館
【網路】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9%9A%86%E5%B8%82
基隆古稱「雞籠」。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 和平島)為基地殖民台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之後,鄭氏王朝在南台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進入清治時期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蠻荒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優良港灣,建議政府將其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的1863年,雞籠終於隨著台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而後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改名為基隆。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台灣戰事(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中法戰爭結束後,台灣於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當時因淡水港口逐漸淤塞,劉銘傳計畫將港灣形勢優越的基隆作為台灣北部的主要門戶,並開始著手整頓基隆港,並積極整頓台灣第一座官方煤礦,但其計劃因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完全實行。
日本於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後,日人為將基隆建設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轉運點,從1899年開始到1935年進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因二戰爆發而中止),基隆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埠。由於周邊地區的礦業在日本人的積極開發下逐漸發達,基隆也成為了礦產主要的輸出港口。港口貿易加上礦業的興盛,使基隆奠定了今日的都市基礎。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設立,並另劃市區部分設置基隆街(類似今日之「鎮」);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台北州的州轄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40年,基隆市計有9.5萬人,僅次於台北市32.8萬、台南市14萬、高雄市12.7萬,為台灣第四大城,其中市內就有2.3萬為內地人(日本人)。日本人還實施「市區改正」,大幅重劃市區街廓,並積極整治市內河川。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
二戰結束,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基隆為日本人撤退及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的主要出入點。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時,基隆為影響最劇的地方之一。1949年國府遷台後,基隆湧進大量軍隊與眷屬,並負責接收逃難台灣的大陸移民,在之後美軍開始駐紮,使得基隆又進入新的發展期。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採煤業在1968年達到高峰;而基隆港因應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從1960年代開始進行了多次擴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近年來,由於腹地過小等原因,基隆港的運輸量逐漸衰退,連帶影響整個城市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因為鄰近台北,基隆市轉型成為台北都會區主要的衛星城市之一,而位處北部海岸線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進入1990年代後,為了使基隆市從原本純粹的港口都市轉型,市政府在近年來陸續推動多個大型都市更新計畫,冀望再度將基隆打造成台灣的門戶都市。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