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華2---<引用>湖南名人網
【網路】湖南名人網
http://www.hnmrw.net/
<圖片提供>登峰魚丸博物館
在1884年至1885年法國殖民者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中,有一位奮起抗法,勇猛頑強,為保衛祖國的寶島臺灣作出重大貢獻的清軍將領,他就是湖南慈利人孫開華。
孫開華(1838-1893),字庚堂,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於慈利縣(今屬張家界市)岩泊渡的一個貧寒之家。兄弟三人,他排名第二。父早喪,少年落拓,以剃頭為業,但膂力過人,愛打抱不平,富有膽識。咸豐六年(1856),以武童投入湘軍,隸湘軍驍將鮑超部霆軍為親校。初屯湖北蘄水,隨鮑超偵騎隊出行,陷入太平軍包圍之中,同騎皆沒,鮑超亦中矛 馬。孫開華奮不顧身,救鮑超掖登自己的座騎,橫刀躍馬,當者披靡,竟護鮑超突出重圍。一戰成名,被全軍號為“勇鷙”。此後轉戰各地,先後在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攻打太平軍。同治四年(1865),在廣東嘉應州(今梅縣)圍殲太平軍譚體元部。次年詔授福建漳州鎮總兵。同治十二年(1873),清政府籌謀海防,經總督李經羲推薦,孫開華受命治理福建廈門海防,並募勇成“捷勝”軍,署福建陸路提督。光緒二年(1876),率師東渡臺灣,駐于基隆。五年(1879),回駐廈門。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孫開華受命於危難之際,統率捷勝三營渡台,主持臺北防務。光緒十年,法國侵略軍進犯臺灣。當時淮系將領劉銘傳以巡撫銜主持臺灣軍政,劉素知開華之勇略,命其率軍防守滬尾(今臺灣淡水),以為臺北之屏障。開華調集兵勇,構築工事,加強訓練,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敵情緊張時,開華“晝夜率軍分伏海濱林莽,風夕露宿,不敢少休”。
10月初,法軍遠東艦隊副司令利士比率軍艦8艘進逼滬尾,並投書約戰。開華從容部署應戰,親自登炮臺坐鎮指揮, 夜以待。次日清早法艦果至,開華先發制人,下令開炮,以挫敵鋒。奈何法軍船堅炮利,開華座前中彈,幸未爆炸,仍然指揮若定。激戰竟日稍歇,清軍的兩座炮臺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還傷亡將士30餘人。部將胡俊德中彈傷亡。開華親自滌血裹屍,涕泣哭祭,將士們深為感動。開華見士氣高漲,乃與諸將謀曰:“吾軍以整旅當敵炮火,即幸勝,傷損精銳亦必多,莫如化整為零,人各為戰,伺隙蹈利,分進合擊,減少傷亡,方可制敵。”於是將兵勇編組為“麻雀隊”,實行遊擊戰術。次日再戰,法軍在優勢炮火的掩護下蜂擁登陸,清軍將士不懼強敵,攔頭迎擊,短兵接戰。開華奮起橫刀躍馬,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手刃敵兵執旗官,奪其旗以歸。清軍將士見之,士氣大振。“士卒皆以一當百,短兵相接,呼聲震天地。”斬獲法軍首級300有多,震憾法軍鬥志。法軍乃大潰,紛紛奪路而逃, 海溺死者無算。法軍以失旗為奇恥大辱,急急開艦逃遁,清軍大獲全勝,取得了歷史性的“滬尾大捷”。
戰後,法國侵略者哀歎:“這次的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我們的損失十分嚴重”,而對於清軍毫無畏懼,團結作戰的精神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和讚歎:“中國人在此次戰鬥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敢與頑強,而這種品質通常是不為人們所承認的。”應該說,廣大愛國將士視死如歸,英勇頑強地拼搏,才是侵略者遭到可恥失敗的真正原因。孫開華作為滬尾之役的主要指揮者,抗法保台之功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光輝史冊。
後人評述,滿清自有外侮以來,海上用兵,將帥能親冒炮火破敵大捷者,以孫開華滬尾之戰為首功。從此法軍不敢犯台,開華擢升為福建提督,往返于閩台兩地,致力於建設工作。光緒十九年(1893),孫開華病歿於臺北滬尾。對於這樣一位抵抗外國侵略,為保衛祖國的寶島臺灣作出重大貢獻的湖南人,永遠值得我們紀念。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