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法戰爭2---<引用>中法戰爭網路資料


砲轟淡水1884_10_2
<圖片提供>登峰魚丸博物館




【網路】中法戰爭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temple/hero/liu/tai/war.htm

光緒十年,中法開戰,劉氏提出海防十事摺。閏五月,清廷命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出發之前,有消息指出法軍將在海上攔擊他,在上海的法國領事也來拜會他好幾次,以打聽他的行期,他只好裝做很恐懼為難的樣子,不表明行蹤,而另外與朋友喝酒時說出啟程的日子。然而,他卻於當晚冒著大風雨,著便衣,乘小艇登上船艦疾行,經過幾小時,法領事才發覺急忙下令追擊,追至基隆港時,劉銘傳早已上岸至少兩個小時了。



中法戰爭情勢緊張之際,清廷任命前直隸總督劉銘傳督辦台灣事務,隨即劉銘傳於光緒10年7月16日抵達基隆,對抗法軍侵略。劉氏移駐台北府城,當時基隆砲台只剩五尊火炮,他認為基隆有煤炭,淡水可入台北府城,將此二海口作為防衛重點。於是,在基隆外海口門扼咽喉區的麟墩、社寮兩山對峙的地方,各築砲台一座;又在安平、澎湖等要地增建砲台;在淡水河口以載石沉船封港,且在沙崙海岸構築城壘。



劉氏所率領的銘軍屬於「淮軍」系統,全軍約二萬人,分駐直隸、江南、廣東,各有所負的任務,在劉氏以督撫銜督辦台灣軍務時無法調動,僅有章高元部數百人,以及他再天津挑選的一百三十四名幹部、兵力不足,武器軍火也欠缺精利充實。



劉氏對於台灣的防務更作精密的部署:提督孫開華、王貴陽、統領楚軍三營,淮軍四營,駐守滬尾;總兵蘇得勝、統領淮軍三營、土勇一營、砲勇二哨,駐守台北;總兵柳泰和、統領楚軍三營,分別駐守鹿港、彰化;提督楊金龍,統領楚軍四營、砲勇三哨,駐守台南、安平;提督方春發,統領楚軍三營、砲勇二哨,分別駐守旗後、鳳山:副將張兆連,統領楚軍二營,土勇一營,分別駐守卑南、後山(台東、花蓮);總兵吳洛,統領水師三營,駐守澎湖。





光緒十年六月十二日(1884AD8月2日),法國水師提督,海軍中將孤拔(AnatoleCourbet)令其副提督,海軍少將李士卑斯(Lespes)來攻。最後,法軍攻基隆無法得逞。此時,劉銘傳衡量局勢,滬尾與基隆在無法兼顧的情況下,只有先棄守基隆。因為基隆向內地以後便是山巒重障,更有獅球嶺有險可守;滬尾則是台北府城的咽喉地,距府城僅三十里,加上地勢又低平,沒有營壘,根本不能防禦。滬尾若失,則敵人可沿淡水河直上台北,勢必影響全台安危。八月,滬尾血戰大勝,擊斃敵軍三百餘人。基隆地區的攻防戰仍持續進行,雙方不斷持續增兵,互有損傷,。戰事延續至光緒十一年(1885AD),法軍眼看基隆戰事徒勞無功,二月,孤拔決定率領三艘軍艦侵入媽宮港(馬公),決戰四日,澎湖守軍死傷殆盡,遂落入法軍守中。法軍雖佔領澎湖,但由於守軍的浴血抵抗,使法軍傷亡慘重,尤其孤拔因侵台多時,屢戰多敗,又憤後援不繼,雖佔領澎湖,卻受重傷不治,終於在四月二十九日病死澎湖。在光緒十一年法軍因在台灣失利而急於與清廷議和,遂在二月二十日宣佈停戰撤兵,三月二日解除台灣封鎖,法軍於五月九日(6月21日)撤離基隆,六月十一日(7月22日)撤離澎湖。總共法軍在台灣作戰的時間前後達八個月之久。

0 意見:

張貼留言